安阳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安阳市委员会五次会议第24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07-19 信息来源: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科


 

尊敬的吕志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韧性城市,提升应变突发事件能力”的提案收悉。现就与我局有关内容答复如下:

    目前,我市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人流、物流、车流及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聚集,加剧了城市的风险和“脆弱性”。立足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应变突发事件能力,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我局一直高度重视韧性城市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

    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办〔2019〕12号)精神,确定了林州市和安阳市主城区先期创建探索,全面提升城市安全发展保障水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安全社会治理格局,有效防范遏制各类事故发生,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编制“十四五”应急管理和防震减灾规划

组织有关部门单位编制完成《安阳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以市政府名义印发。规划中,明确了提高城乡基础防灾能力、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及设施、加强安全应急文化建设、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加强基层应急基础建设等具体任务,要求各级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落实。

印发了《安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要求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地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能力、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以及科技支撑和信息化水平。

    三、指导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出台《安阳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安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指导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有关部门利用公园(绿地)、广场、人防设施、学校等积极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初步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24处,总面积9.48平方公里(其中安阳市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9处共1.24平方公里,人均1.56平方米)。   

    四、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

市政府、市减灾委及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先后对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工作安排部署,要求与中小学校舍安全、棚户区改造、农房抗震改造、危桥加固、病险水库加固、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相结合,不断提升房屋设施安全能力。三官庙小学、供电公司等对不安全校舍和安全不达标建筑进行加固改造,豆腐营小学等对不安全校舍进行拆旧建新,2020年和2021年省下达的农房抗震改造任务已全部完成。

    五、全面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要求,组织开展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工作。市普查办大力开展普查宣传工作,印制海报、宣传手册广泛张贴发放,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和参与普查工作。强化指导协调、督导问责和经验交流,指导试点龙安区完成清查、调查任务,推动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开展数据调查工作及市级质检核查,初步形成调查成果,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提高城市韧性提供科学支撑。

六、大力开展防灾减灾社会宣传    

    我市通过“5.12”全国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系列活动,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和灾害防范应对基本技能,增强了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5月7日,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向全市人民致信,倡议广大群众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搞好防灾减灾宣传。市防震减灾中心开通“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大讲堂”,提升基层工作者和社区居民应急处置能力。学校、社区、单位纷纷开展应急演练,让防灾减灾知识不断固化为安全素养。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设置展板1800余块、条幅300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和小礼品11万余份,宣传覆盖群体超过40人次,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提案的建议,持续补短板、强弱项,转作风、提效能,努力提升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为我市的韧性城市建设不断贡献应急力量。

 

 

 

                           2022年7月18日

 

 


责任编辑: